《现场改善》学习心得——标准
发布时间:
2019-10-10
来源:
河间北站
这一章对于我来说是目前为止最有启发的一章,因为公司今年“聚焦服务 精益经营”工作思路中,标准化工作是由我来负责的。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对我的工作思路有了很大的启发。
持续改善策略,在公司已经执行了很久,但是由于标准的基础打得不够牢靠,所以很遗憾,许多改善创新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持续执行下去。
标准,是指在企业征程运用中获得一致认同的执行准则。成功的日常管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一个观念:维持和改进标准。标准是保障质量的最佳方法,也是工作上最节省成本的方法。
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行动),是指出现问题了以后,管理者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补救,而且要改变工作程序以消除问题。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是指工作场所已经具备标准,工人也按标准工作,且无异常情况出现的可掌控状态下,调整现状,并提升标准。这两个循环的最后阶段“行动”指的是工作的标准化与稳定化。
制定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以出现的问题,更是为了节省时间和工作量,让人们能够腾出时间做其他事;建立标准要根据质量、成本、交付、安全、结果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评估优先顺序;当客户有了对产品的新要求时(或质量提升或交付提前等等),生产方根据这些“改善”的需求,重新建立标准,并执行,进入下一个“维持”阶段。改进活动就是在这样的SDCA和PDCA的循环之间交互进行。
标准,对于作业人员来说,指的是应用最安全、最简单的流程,对公司来说,指的是为确保交付给客户的产品质量上乘,而遵循的最具成本效益和生产率最高的流程。
标准代表着最佳、最简单和最安全的工作方法;标准提供了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佳方法;标准提供了一个衡量绩效的防范;标准展现了因果之间的关系;标准提供了维持及改善的基础。标准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告诉我们建立标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标准其实是一种方法,不能将标准与制度混淆。标准化是质量保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标准,就无法建立一个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
“改善事例”是用来记录小组改善活动的一种标准格式,包含下列标准化步骤。选定主题—现状理解及目标设定—分析搜集到的资料,以确定真正的原因—依据资料分析,制定改善对策—实施改善对策—确认改善对策的效果—建立或修正标准,防止再发—回顾上述步骤,进行下一步骤。与公司正在开展改善创新案例提报活动相对应,我们缺少的便是“建立或修正标准,防止再发”“回顾上述步骤,进行下一步骤”这两步,致使我们的改善创新案例提报量很大,但实际改善效果并不特别显著。
现场改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的多角度、多方法的实验,这些实验有成功,有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总结出效果最佳的实验过程,并将其改造以适应我们的实际情况,还要将经验固化成我们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