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改善》学习心得之——现场改善
发布时间:
2019-10-10
来源:
河间北站
“现场”是制造业中事件发生的地方,用来描述制造产品的工人着手在制造过程中做出的改进,所有能满足顾客的附加价值的活动,都发生在“现场”。
《现场改善》书中对现场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本书主要采用狭义的定义——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地方。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收费车道、服务区、救援现场、高速公路、客服电话等地方都是现场,当然这些都是对于司乘,这些“外部顾客”来说的;相应的,还有“内部顾客”,跨部门间合作、沟通、会议、培训等等,这些工作发生的地方也应该被认为是现场。
因此,现场改善,不应该仅仅是收费现场、施工现场、救援现场的改善,还应该包含部门间内部沟通合作改善,内部管理流程改善。企业竞争力体现在那些使顾客满意的附加值上,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或者服务的附加值(让顾客满意的),才能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兴隆。不断提升的附加值,是在不断的改善中得以实现的。
改善的推进,应兼顾“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种途径,管理层带头制定方针、目标和优先次序,同时决定那种改善是最迫切的,现场操作者(职员)则是制定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并执行,追求较高的效率,运用“以现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主动寻求改善契机。
以现场为中心,是确保改善成效的最佳途径,实现以现场为中心的改善,需要以下14个条件:一、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为达成质量、成本和交付目标负责;二、现场需要留有开展改善活动的场地;三、管理层应该为现场制定目标,并且对其结果负责,而且管理部门应当协助现场达成目标;四、现场工作人员更容易发现现场的需求;五、在生产线上,总会有人去思考各式各样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六、尽可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七、使不断地调整成为可能;八、可以获得基于现实的解决方法;九、着重于常识性、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昂贵、教条式的解决方法;十、员工开始乐于改善,而且易于被鼓舞;十一、可以在增强改善意识的同时,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十二、工人可以在工作时思索改善的问题;十三、改善不必每次都经过管理部门的同意。
现场改善最重要的三点是:标准化、5S、消除浪费。
现场标准化,最通常的理解是指将规定的技术上和工程上的要求,转换成作业员的日常作业标准,这个标准只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计划,按照逻辑步骤展开即可。
5S的执行,能充分判定一个公司管理能力的强弱,同时也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公司的效率、质量。
消除浪费,首先,我们要正确判定,工作流程中哪个环节能够产生价值,专注于每一个有价值的环节,并努力消除穿插在其中的非增值环节。
与现场保持密切的接触及了解,是有效管理生产线的第一步。现场管理要遵循以下5项金科玉律:当问题(异常)发生时,要先去现场;检查现物(有关的物件);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找出根本原因(5why);标准化以防止再发生。
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热爱现场,从现场充分发掘改善的可能,每天都要带着思考开展工作,每次去现场至少带回一个关于改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