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学术论文--沥青路面裂缝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发布时间:
2023-10-08
来源:
高阳工区 崔文静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路面结构、气候、地形、地质条件行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逐步扩展会发展成唧浆、沉陷、坑槽等病害,道路结构出现整体性破坏,导致承载力下降。本文针对产生裂缝的原因及相应处治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一、沥青路面裂缝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裂缝是常见、多发病害,形成原因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非单一性原因导致,其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辐射。我省高速公路多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值较高,日照时数约为1500h。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沥青受到紫外线持续作用会加速老化,降低沥青材料中的轻质组分,导致沥青变形能力下降,集料与沥青脱离。
(二)降雨。我省年均降雨量较大,当雨水渗入路面已发生的裂缝中,会促使裂缝进一步扩张,导致路面路基结构稳定性下降。
(三)荷载。在重载车辆交通量占比较大的路段,荷载对裂缝形成有着加速的作用,在我路段尤其以保定段上下行最为突出,重载车辆多,加之公路路面结构层厚度较小,在公路长期受到超载和重载作用下,会不断产生裂缝病害。
二、处治措施分类
(一)根据裂缝病害类型确定处治方案。对单条裂缝,可以根据裂缝宽度采取直接灌缝、开槽灌缝或贴缝处治方案。对纵横交错的网状裂缝,根据块度大小确定处治方案,网状裂缝块度均值超过1m时,采用开槽灌缝或直接灌缝工艺;网状裂缝块度均值小于1m时,挖出裂缝区域内路面层新料。对龟裂采用重铺处治方法。
(二)根据裂缝宽度确定处治方案。对宽度小于1㎜的裂缝,采用贴缝处治方案;对宽度在1-3㎜的裂缝,采用直接灌缝处治方案;对宽度超过3㎜的裂缝,采用开槽灌缝处治方案;对裂缝宽度虽然较小,但是缝内出现油污、松动、灰尘等杂质的裂缝,应采取灌缝处治方案。
(三)根据裂缝所处位置确定处治方案。如果裂缝位于转弯处、上下坡等部位,这些部位对裂缝处治效果要求较高,为延长这些特殊部位的使用寿命,采用开槽灌缝方式修补裂缝。
(四)根据养护成本确定处治方案。通过对裂缝方案的经济性比选可知,直接灌缝工艺的成本最低,故在考虑降低养护成本的情况下,要尽量将符合直接灌缝要求的裂缝都采用这种处治方案。
在沥青路面养护中要采用科学方法,做出裂缝处置方案决策,充分考虑养护费用、处治后使用寿命、对道路通行影响等因素,实施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裂缝处治技术方案,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路面使用性能,放开交通管制。在裂缝处治中还应考虑通过在灌缝胶内加入新材料的方式改善灌缝胶的低温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确保裂缝修复的同时延长使用年限,降低频繁修复裂缝的养护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