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浅谈:节俗与法定节假日之不同之处
发布时间:
2019-10-10
来源:
客服中心
很多人把节俗和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节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法定节日是国家固定的节日。同一个名称的节俗各个地方可能内容和时间也不完全一样,而法定日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具体时间。最近的节俗当属重阳节,下面就重阳节举例。
公元718年,十七岁的少年王维,凭着一张琴、一支笔,游走于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之间。只是再多的热闹,再醇的美酒,也浇灭不了心中漂泊他乡的客愁。这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他独自一人登高望乡,不禁想起了千里之外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成动天下。从那时起,九月初九重阳日,被大唐王朝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沿袭至今。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通过查找重阳节法定日的来源,以及重阳节俗的渊源。可见,节俗和法定节日是不同的。